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精神疾病,但是这些药物常出现便秘的副作用。例如:氯氮平治疗的便秘发生率为30-60%,奥氮平治疗的便秘发生率为9-11%。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Antipsychotic-related constipation,APRC)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目前药物治疗疗效局限,而且安全性的相关研究也不深入。针灸是一种非药理治疗手段,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相比假电针(Sham Electroacupuncture,SEA)对缓解功能性便秘症状有更显著的疗效,但目前EA治疗APR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不清楚。此外,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环境可促进肠道蠕动,而既往研究观察到便秘患者会出现肠道菌群紊乱,但目前仍未有研究观察肠道菌群与EA治疗APRC之间的关系,EA是否通过肠道菌群治疗便秘也尚不清楚。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研究院陈永君教授团队和广州脑科医院合作采用随机、SEA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随机将133例APRC患者分为EA治疗组和SEA治疗组,并利用16S rRNA测序分析观察肠道菌群变化,探讨了EA治疗APRC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观察EA对APR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图1)。研究发现EA和SEA治疗都减少了排便辅助手段的使用频率,EA治疗在增加自发性排便(SBMs)分数和减少排便辅助手段频率方面比SEA更有效,且在随访期间EA疗效仍持续存在。同时研究结果表明EA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失衡,其相关机制可能与菌群-肠-脑轴或针灸干预免疫调节有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更大的样本量,以继续深入探索EA干预对APRC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总体而言,本研究表明针灸对APRC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安全性,EA治疗可能可作为对泻药和促动力药物不满意的APRC患者的替代疗法。
图1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利用16S rRNA测序分析观察肠道菌群变化,探讨了EA治疗APRC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观察EA对APR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研究结果以题为Microbial Profiles of Patients with Antipsychotic-related Constipation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的文章,于今年9月份发表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影响因子:5.091)上。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学术带头人陈永君教授是通讯作者,其团队成员江秀敏等负责采集临床样本和数据指标,郑媛嘉等负责肠道菌群分析。
论文原文:Zheng Yuanjia, Jiang Xiumin, Gao Yacen, Yuan Lexin, Wang Xiaotong, Wu Shengwei, Xia Yucen, Yao Lin, Yan Jinglan, Liu Lanying, Wei Yingdong, Song Zhiqiang, Yu Lin, Chen Yongjun,Microbial Profiles of Patients With Antipsychotic-Related Constipation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Frontiers in Medicine,2021(8):1821 (https://doi.org/10.3389/fmed.2021.73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