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创新研究院概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简称中创院)成立于2021年5月,旨在以国家重大科研需求为导向,聚焦中医药领域和生命健康领域重大理论和重要应用问题,立足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中医药学与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和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中医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全面助力我校教学研究型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中创院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积极促进科教融合。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7项,科研总经费60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593;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发布山东中医药学会标准5项;首位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科研奖励,解决了多项中医药现代化实施中的“卡脖子”问题。

中创院坚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现有国家青年岐黄学者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中国科协海智特聘专家1人,山东名中医药专家1人,省中医药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1人,省中医药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人,山东省海智特聘专家1人等。围绕中医药免疫调控、活血化瘀与血管重构、细胞行为组学、中医药脑科学等优势研究方向,形成了以“青年岐黄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PI及成员来自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瑞士苏黎世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等全球TOP50的国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 中创院高度重视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现招收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博士后合作导师25人,在站博士后70余人。2024年11月承办学校第二届高端博士后青年论坛,定期举办博士后论坛,邀请校内外优秀博士后做学术报告与经验交流,竭力为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激发青年博士后的创新活力和科研热情。

中创院现有教育部中医药经典理论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数据开放应用实验室、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济南市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15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打造了高端显微表征、神经电生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组织形态学等功能模块专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先进完善的工作条件。

二、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活血化瘀与血管重构团队

博士后合作导师:李运伦,中医内科学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山东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取得突出贡献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分会常委、山东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6项,研制团体标准3项、专家共识2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开发医疗机构制剂6个品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源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以首位完成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招收专业: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等方向)、中西医结合基础(心血管病方向),有心血管相关疾病、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中医药与免疫团队

博士后合作导师:李霞,教授(二级),国家青年岐黄学者,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中医药高层次领军人才。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医药免疫调控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中医药免疫调控融合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山东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免疫学会青工会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主要从事中医药免疫调控机制及物质基础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为首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为首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科研奖励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发表期刊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4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5部。
招收专业: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方向)、中西医结合基础(生殖免疫或肿瘤免疫方向)、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有生殖疾病或肿瘤研究、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细胞行为组学团队

博士后合作导师:曾以德,教授,细胞生物力学领域研究开创者,细胞行为组学创始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科协海智特聘专家、山东省科协海智特聘专家、山东省海外科技B类人才,荣获山东中医药大学潜心立德树人奖。2020年辞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任教,并创立山东中医药大学细胞行为组学研究所,以学科交叉方式阐释中医药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针灸启动机制,阐释穴区细胞如何转导针刺机械信号实现针灸疗效;艾灸起效机制阐释;中药功能与质量的活细胞动态评价体系,构建中药对各种细胞以及在组织层面的成药规则,用以创造多靶点大分子药的设计准则。发表SCI文章60余篇,专利3项,在研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0项,厅局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1项。
招收专业:中西医结合基础(细胞行为组学在中药药理方面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细胞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细胞生物学。
中西医结合系统生物学团队

博士后合作导师:李静,教授,中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科协海智工作特聘专家,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英国利兹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特色病诊疗委员会次常务理事、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主要从事中医药调控钙离子通道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irculation Research, Redox Biology,Hypertension等国际顶级及主流杂志发表论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
招收专业: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或其他相关专业。
生物传感与靶向免疫药物团队

博士后合作导师:张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负责人,生物传感与靶向免疫药物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临床药学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抗肿瘤诊疗研究、生物材料与靶向药物研究、中药药物制剂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等课题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20余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8篇。开发了“检测癌细胞标志物微小核糖核酸的试剂盒”、“载药纳米笼的制备方法及其靶向循环肿瘤细胞释放雷公藤甲素的应用技术”等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招收专业:化学、药学、生物学等专业,生物材料、肿瘤研究或相关专业。
中药系统药理学团队

博士后合作导师:程肖蕊,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系统药理毒理研究所所长。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山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神经科学学会中医脑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A类计划,获得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
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靶点发现、药物药理与新药创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1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招收专业: 基础医学(生理病理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电生理等方向)、中药学(阿尔茨海默病方向),有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等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三、招收条件
1. 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学风端正;
2. 近3年或将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 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研究课题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4. 符合山东中医药大学各流动站的招收条件。
四、支持保障政策
1. 薪酬待遇。全职博士后的遴选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预聘-长聘制”引才相结合。实行年薪制,包括省、市、区及学校各级资助或补助,采取就高原则,不重复支付(在站期间,若获得国家的各级资助,按照相关规定另行发放),科研经费不重复匹配,具体标准如下:

2. 全职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属山东中医药大学非编制内的正式职工,享受学校博士后科研人员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并计算工作年限,资助期为2年。
3. 研究成果突出的科研博士后优先留校工作,符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相关条件的,可享受10-20万元(税前)补助金,特别优秀的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论证待遇。
4. 其他保障。博士后在站期间,根据国家及省有关规定可将户口、人事及组织关系迁入学校,并办理子女入学入托等事宜。符合条件的博士后,如果本人及其配偶在济南市区均无住房,自进站之日起1年内可申请租住山东省博士后公寓或人才周转房。
五、发展路径
(一)支持申报国家及山东省人才项目、基金
1. 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博士后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申报国家及山东省人才项目;
2. 支持博士后申报国家及山东的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
(二)支持申报国家及山东省各类博士后基金项目
1. 国资计划A档(博新):两年56万元日常经费+8万元科研经费;
2. 国资计划BC档:B档两年36万元日常经费,C档两年24万元日常经费;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自然科学18万、社会科学15万;
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自然科学8万元,社会科学5万元;
5.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不少于30万综合年薪+充足科研经费(在站期间,自然科学领域不少于2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少于10万);
6. 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一等10万,二等5万,三等3万;
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5万元,毕业于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高校、自然指数前100高校和科研机构(按最新版本)的博士,可申请“直接给予”。
注:各类资助待遇政策以最新政策为准。
六、报名方式
填写《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后进站申请表》(附件1)附件1: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后进站申请表.doc、《博士后进站申请信息一览表》(附件2)附件2:博士后进站申请信息一览表.xls,以电子邮件方式投送报名材料。
报名邮箱:cxyjy8510@163.com。邮件主题栏为“姓名+博士后应聘”。 报名全年有效。
联系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0531-89628510、1785411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