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由研究生处主办,中医药创新研究院承办的《学科交叉与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第四期在长清校区时珍楼第一报告厅举办。本次课程特邀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刘丙强教授为2025级研究生授课,中医学院、中医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霞、究生处副处长刘志梅共同主持本次课程,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阚东方、中医学院、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等各学院师生约300人到场学习,1600余名研究生通过线上平台观看学习。


刘丙强教授本次授课的主题为: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数据分析相关算法。刘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家对数学基础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中起催化和推动作用寄予厚望,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数学和医学的交叉,其本人也希望能在这一交叉链条中寻找突破点。同时提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只有学的越多、掌握的本领越多,视野才能更开阔、能做的事情也越多。随后,刘教授从DeepMAPS:预测单细胞生物网络的异质图转换模型;MarsGT:预测细幼细胞类型的多部异质图转换模型;SpaGFT:基于图傅里叶变换的空间组学数据新表示算法;DeepGFT:结合深度学习和图傅里叶变换的空间域识别算法四个方面,介绍了在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数据分析和挖掘的相关工作,以及自己带领的由数学学科、生物信息学科和分子生物学科交叉组建的科研团队。鼓励同学们通过多学科学习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勇于交叉融和、突破创新,运用学科交叉优势更好、更有效率的去解决科学难题。

在互动交流环节,参会师生围绕单细胞测序中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分析方法区别、单模态数据如何生成多模态数据和不同测序类型的数学模型筛选、构建方法等问题踊跃提问,刘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与国际前沿进展,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解答。

与会师生表示,刘教授的授课高屋建瓴、深入浅出,通过生命科学问题与数学模型的巧妙融合,拓展了数学和医学的联系,感受了传统医学和现代研究交叉的魅力,为今后中医药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的研究提供了科研思路和技术方法的启示,拓展了学术视野,深受启发,收获良多。
中医药创新研究院本次承办《学科交叉与人工智能》课程,是落实学校“一三五七五”发展思路,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研究生提质创新工程的举措之一,今后,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将继续秉承这一理念,积极探索更多创新性教育模式,助力学校全面建成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